信息化、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数字乡村

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聚焦 > 信息化、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数字乡村

数字乡村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新型乡村发展趋势,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,通过信息化、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“三农”问题,来促进实现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的美好愿景。那么今天我们将对乡村振兴政策进行解读,并从中寻找IT领域信息化、数字化的商业机会,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路径。


以下内容只体现与本文相关的政策内容进行解读与解决方案分享。


第一部分 抓紧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,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


(一)全力以赴夺取粮食丰收。


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,制定实施方案,加强农田设施建设,推进农业科技创新,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支撑。要稳定面积、提高单产,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。深入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,选择一批重点县(农场)开展吨粮田创建,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模式。以大豆、玉米为重点,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,选育推广耐密品种,配套精准施肥、智能灌溉等技术模式。持续推进机收减损。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(内容简),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(内容简),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(内容简)等。


政策解读:在全力以赴夺取粮食丰收工作部署中,强调加强农田设施建设,推进农业科技创新,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支撑。表明了国家两个大的政策导向:农田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建设。另外还提出了三条配置意见即农资保价稳价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、病虫害防控,文件内容表达了为了夺取粮食丰收,不仅要坚持农田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建设,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,以确保粮食产量达到预期目标。


IT机会:通过上面的政策解读,不难看出在粮食工作部署中,确立了农田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两个主题。那么农田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围绕水相关的设施,灌溉、排水、储水、输水等设施,目前有比较成熟的滴灌技术,智能灌溉系统,在政策引导下,相关农业技术企业迎来了发展的良好的机会。


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,主要针对农资保供稳价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、病虫害防控等方面。在农资保供稳价上,比较适合的信息化产品是农资电商平台,建立供需匹配的线上交易线下配送的互联网产品体系,企业建设,政府监管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、病虫害防控系统比较适合数字化产品,在建设上可分为硬件、软件、数据体系三部分,硬件体系建设上采用物联网温度、湿度、水位、土壤酸碱度等感知前端设备,软件体系则建立面向功能应用侧的动态数据监测、设施管理、报警阈值管理、感知功能呈现、一张图建设等,数据体系则需要建设数据标识体系与数据标识,建立终端物联网设备、监测设施标识编码规则,建立分类数据的采集、存储规则,进而为大数据服务。在农业产业侧的细分品类监测体系建设都可以采用上述方式。


(二)提升生猪等畜产品供给能力。


着力稳生猪、增牛羊、兴奶业,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。加强生猪产能调控。开展生猪产能调控工作考核,确保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4100万头左右的合理区域。强化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,引导养殖场(户)合理安排生产,防止生产大起大落。


政策解读:生猪作为国民生活重要的餐桌来源,政策导向非常明确,一要保供给,二要保配套,文件中提出要做好产能调控,确保存栏量保持在4100万头,同时要强化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。


IT机会:目前对于生猪的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已经出现发展势头,西南、长江中下游、东北、华北等生猪养殖片区均出现比较有特色的从育种、养殖、加工、物流的一体化信息化系统,但是从信息技术角度来看,呈现出规模小、应用低、效果差的特点,因此在生猪信息化建设上,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,但这也给IT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。我们可以部署很多产品理念:生猪育、养、加、流、售五位一体化平台、生猪物联网标签平台、生猪病害知识库、生猪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等。


第二部分 加强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,奠定农业强国建设基础


(一)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。


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,分区域、分类型明确任务布局和时序安排,加大投入、持续建设。落实年度任务。确保完成新建4500万亩和改造提升3500万亩年度任务,补上土壤改良、田间灌排设施等短板,统筹推进高效节水、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。


政策解读:文件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业实施方案,那么在今后几年都将是农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,一方面新建4500万亩新农田,另一方面改造3500万亩旧农田,主要实施方向是土壤改良、田间灌溉设施建设。


IT机会:前文已经提到灌溉智能化系统、滴灌技术,那么在此处又提出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,势必在硬件建设上要响应和顺应国家发展思路,而软件体系也需要有智能化的应用功能和管理功能,因此在水肥一体化硬软件设施建设上,IT企业迎来了发展机会,基础层次建设可以集成灌溉+施肥的硬件配合软件管理,标准层次建设则需要在基础层次上增加物联网土壤湿度采集、酸碱度监测、视频监控等感知设施,高标准层次我们则需要引入智能化的自动控制系统与节能系统,像灌溉湿度监测自动阀、无人机巡检、流量与流速控制、数据决策体系等。


(二)强化耕地保护和种植用途管控。


严守耕地红线。坚决落实18.65亿亩耕地和15.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,指导各地足额带位置分解下达,划实补足、上图入库。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办法。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,稳妥推动流向其他农用地的耕地有序恢复。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,实施保护性耕作9000万亩以上。加快探索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法律、政策、技术体系。利用农业遥感等大数据技术,绘制全国耕地种植用途管控“一张图”。


政策解读:在强化耕地保护和种植用途管控上的政策导向,非常清晰的表明了国家对于耕地的保护意识,从文中不难看出,保护和管控的办法是依靠法律、政策和技术体系,在技术体系应用上利用农业遥感等大数据技术,绘制全国耕地种植用途管控“一张图”。


IT机会:从绘制管控耕地种植“一张图”这个视角出发,比较类似我们常见的大数据平台,同时文中又提出还要利用农业遥感技术,那么我们的产品构建有了初步模型,在信息化、数字化上的产品思考,我们可以需要采用RS+GIS+BIM的技术组合,利用RS(遥感)获取地面信息,并生成边界与图像,GIS获取位置信息及配置RS图像,BIM生成地面信息模型(视觉化),当我们具备了RS+GIS+BIM的基础后,那么“一张图”的建设就有了基础的数据源,我们可以在大屏中间位置配置全国耕地一张图、数据提取则可以按行政划分、也可以按耕地亩数;在一张图的功能呈现上,配置数据分类统计模块、耕地改造趋势图、新建耕地趋势图、各省耕地排名、各省耕地异动趋势、耕地数据监测异常报警等。


(三)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。


推进数据整合。加快国家农业遥感应用与研究中心建设,搭建应用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。实施数字农业建设项目,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创新中心、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,协同推进智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制定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及智慧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。拓展应用场景。认定一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,打造一批智慧农(牧、渔)场。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试点。


政策解读:文中明确了利用信息化、数字化技术赋能农业和农村的技术方向,一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,二是发展数字乡村。建设融合农业和农村的大数据平台,认定一批信息化示范基地,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试点。从文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不同,在智慧农业方面,近十年一直有政策,当前技术也比较成熟,接下来继续扩展智慧农业的应用场景,搞创新,另外就是要认定一批信息化示范基地;在数字乡村方面,可以看出应该属于探索阶段,政策在这块的导向不是很清晰,于是推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政策表述。


IT机会:在智慧农业上没必要多说,今年发布的工作部署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,做这方面的IT企业在市场拓展上形势比较喜人,但是我们同样应看到市场机会多的时候,入围者也会多,那么怎么获得订单、获得项目机会,就需要我们在智慧农业上深化创新,不仅是物联网硬件创新、软件创新,还需要我们在项目构建、应用场景、数据决策、趋势研判等方面做足创新工作。


数字乡村是当前比较热门、也是众说纷纭的战场,我们在这里只做简单的表述,在数字乡村的建设上,同样机会很多,但目前来看没有成熟的案例可供参考,那么IT企业在涉足数字乡村规划时,我们可以参考围绕人、事、物、活动、行为等要素进行项目规划,从顶层设计上以数字为根、以人、物为要素,面向村务治理和数据体系为应用方向,为什么这样说?未来数字乡村随着我们的认识和不断创建的经验提高,会出现众多创新项目,我们首先要做好底层构建和满足当前的基本治理需要,等未来到来时,平台可以低成本复用、省时省力,避免出现信息化项目推倒重建的风险。那么在当前我们依然可以输出较多的数字乡村应用,例如数字乡村党建、数字乡村村务治理、数字乡村户口管理、数字乡村身份识别、数字乡村房屋确权管理、数字乡村土地归属管理等多种基于数据要素的应用。


第三部分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


(一)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。健全监测机制。指导各地调整监测范围标准,及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全部识别为监测对象,组织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,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协同和研判处置。

(二)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。(内容略)

(三)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。(内容略)

(四)深化重点帮扶和社会帮扶。(内容略)


政策解读:从第三部分的政策来看,全文围绕脱贫为主题,以防止返贫、提升脱贫地区产业、促进人口就业、帮扶行动为手段,政策将防止返贫放在了第一位,说明了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问题,事实来看,部分地区经历了贫困-脱贫-返贫的道路,对于再次返贫的原因是多层次的,那么建立贫困地区动态监测的意义就非常重大了,当发现有返贫的趋势,就需要对症下药,避免再次返贫,这时候数据监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。


IT机会:在防返贫动态监测上,我们需要建立以贫困村为监测主体,以贫困户为监测对象,以收入、支出、务工等数据项建立动态指标库,形成监测平台。在搭建防返贫动态监测平台上,为贫困村、贫困户建立二维码电子档案注册与管理系统,以人工录入和农户上报两种形式进行数据采集,增加农户核验、银行核验等多种核验条件,避免弄虚作假,同时我们还需要与其他部门共享交换,数据互联互通,协同和研判贫困问题。


第四部分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,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


(一)培育新产业新业态。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。


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。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,建设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,认定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,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。制定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和休闲农业行业服务指南。鼓励发展教育农园、研学基地、乡村露营游、乡土文化体验游等新模式。发展农产品电商。深入实施“互联网+”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,发展农产品直采、定制生产等模式。鼓励地方与大型电商平台对接,建设一批农村电商产业园、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和人才实训基地。


政策解读:新农旅概念在本次农业农村部2023年工作部署中明确的提了出来,文中强调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,这样的政策导向,是看到了农业旅游这种新的经济增长点,这是伴随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,人口涌入城市,人们生活节奏变快,压力骤增,农村反而成了慢节奏、解压的场所,例如红色乡村、历史乡村、特色乡村、山区乡村、近山区乡村,成为新农旅概念的现实场景。另外由于农村地理区位的劣势,农产品销售一直存在运输难、成本高、渠道少的不足,文中也提出要积极发展“互联网+”农产品进程工程,利用农产品电商打通最后一公里。


IT机会:通过上述在乡村产业的政策解读,我们清晰的看到了这里的信息化机会,即农业休闲旅游和农产品电商。农产品电商存在已经很多年了,我们不在重复阐述,国家一直有政策支持,而且部分地区目前也有对应的财政支持。


对于农业休闲旅游,这里做一下进一步说明,由于当前互联网的渠道优势和消费者使用习惯,新农旅的产业发展必然离不开IT技术,不管是农村民宿、山地采摘还是农村研学这些新农旅项目,都需要开通线上传播渠道,用以向周边城市宣传和推广项目,对于项目体量大的新农旅项目从用户体验上来说,就有从信息传播、用户购票、线下核验、用户管理的一体化平台建设必要性,此类项目技术要求不高,但确实是我们IT领域与农旅融合的切入点,因为IT领域信息化、数字化不仅用在工业上,同样需要融合我们的生活,而农旅也需要信息技术的助力,二者相得益彰,希望未来看到越来越多的“互联网+农旅”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周边。


第五部分 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


(一)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。


遴选推介第四批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,推广乡风文明建设经验。保护传承农耕文化。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,开展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认定。实施“农业文化遗产里的中国”系列宣传活动。


政策解读: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,政策提出保护农耕文化遗产的导向,政策的出台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、人口流动由农村到城市,农耕文化造成了遗失、破坏,因此国家提出了农村文化传承保护的口号,由发起保护工程这种行政动作来推动。那么面对已经遗失、已经破坏或者即将遗失的农耕文化如何进行保护呢?


IT机会:对于农耕文化如何进行保护,我们单纯从IT视角来阐述,可通过线下挖掘、数字记录、数字化编译形成数字作品。对于已经遗失的农耕文化,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挖掘手段,让农耕文化重现天日,例如通过知情人口述、拍摄遗留物品、拍摄农耕文化场所进行资料的整理与编辑,形成可留存的文字、图片和视频影像;对于暂未遗失的农耕文化,通过保有人的讲述、实操、相关物品、资料的整理与拍摄,形成可留存的文字、图片和视频影像;在以上基础上,我们可以去搭建基于一个县域的不同村落、不同文化的农耕文化资源库,建设基于PC端、移动端的多种可观看的影响传播作品,一方面保护农耕文化,另一方面对外传播乡愁,传播中华农耕文化。


(二)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。


启动第二轮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,拓展试点范围和内容。开展第三批“百乡千村”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。创新治理方式。进一步推动扩大积分制、清单制、数字化治理运用覆盖面。总结提炼网格化管理、精细化服务、信息化支撑的做法,因地制宜推动在基层广泛落地应用。


政策解读: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再次在今年的工作部署中出现,强调开展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建设,坚持网格化管理、精细化服务、信息化支撑的做法,并进行推广。政策明确的提出了当前乡村治理建设的具体路径。


IT机会:乡村治理的信号非常明显,IT领域的机会便是互联网+乡村治理,目前全国有很多参考案例和技术实施方案,根据政策导向,未来一段时期,仍然有大量的政府需求,所以在乡村治理的IT公司机会很多。


第六部分 积极稳妥深化农村改革,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


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。


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改革。扩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范围,研究制定关于延包试点工作指导意见。印发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,健全农村承包地信息平台和数据库,完善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。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。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,加快总结一批可行制度成果,探索完善宅基地所有权、资格权、使用权等权利内容及其分置实现形式。制定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,加强宅基地管理基础工作。积极稳妥激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,引导和规范盘活利用行为。加快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,建设全国统一的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平台。


政策解读:文中提到了两个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和农村宅基地,在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,并建立承包地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,这里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,要建立承包地的使用人、亩数、地块数据库,并进行信息管理;农村宅基地要进行所有权、资格权、使用权的探索,并建设农村宅基地管理平台。两个改革都提出了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,是由历史原因的,以前的土地承包存在土地承包收益低、土地流转范围小、土地流转纠纷,需要建立电子档案,形成数据记录与证据;农村宅基地同样存在着申请、继承、改建、回收等问题,则更有建立电子档案、资格审查、申请审核、批复等建设平台的必要性。


IT机会:那么在农村土地承包和农村宅基地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上,迎来了良好的IT机会,从技术平台的搭建上不存在技术问题,难点在于信息采集、登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,如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、如何去核验数据是两个平台建设成功与否的重点衡量标准。


以上便是2023年农业农村部下发的《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》全文政策解读,以及在信息化、数字化领域呈现的机会探讨,以上只是个人观点,不代表正确性,希望对关注此领域的企业有借鉴作用。


来源:结构化知识课堂


分享到:


上一篇:年中数字经济观察:新基建投资增长 数实融合激发创新活力  下一篇:大力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

14775068913

14775068913

扫码获取策划方案
>